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可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病残的关键。我们对进入产程的孕妇及出生后数分钟的新生儿进行综合检测,全面评价,对早期发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4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院产科共分娩1406名新生儿。本资料统计经阴道分娩具有完整cst监护资料的新生儿1215例。产妇孕周37~42周。年龄22~37岁。
1.2 方法。
1.2.1 胎心监护 对进入产程的孕妇常规进行收缩刺激试验(cst)胎心监护。cst用ts110b微机监护仪多普勒探头外监护,进入产程后间断监护,取半卧位,每次连续监护30min,监护次数根据产妇及胎儿情况定。cst采用程志厚的标准[1] ,分为三型:即早发减速、迟发减速、变化减速,有一项异常为cst阳性。
1.2.2 脐静脉血气分析 对有胎心监护异常的在胎儿娩出时,未出现呼吸之前,即用两把止血钳钳夹一段脐带,以肝素化注射器抽取1~2ml脐静脉血密封后送检,应用瑞士产avl995血气分析仪检测脐静脉血氧分析。结果判断脐静脉血异常po2 <2.53kpa,脐血ph<7.20,有一项异常为血气分析异常。
1.2.3 apgr评分 出生后记录1min apgar评分,<7分为轻度窒息,<3分为重度窒息。
1.3 新生儿评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2] 。死亡病历统计为hie相关7d内死亡。
2 结果。
2.1 cst异常与hie的相关性 1406例共发生hie105例,阳性率7.47%。1406例cst阳性182例,阳性12.94%。在182例cst阳性***发生hie49例,阳性率26.92%。1224例cst正常的共发生hie56例,阳性率4.58%。cst阳性与总体新生儿异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9.79,p<0.01)。
2.2 脐静脉血气分析hie的相关性 做脐静脉血气分析120例(cst异常与cst正常各60例),阳性27例,异常率22.2%。在阳性病例中出现hie19例,阳性率70.4%。阴性病例hie2例,发生率2.2%,脐静脉血气分析阳性与总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15.87,p<0.01)。
2.3 apgar评分与hie的相关性 1406例均做apgar评分:<7分94例,占6.69%;发生hie31例,占32.98%。评分<3分42例,占2.99%;发生hie34例,占80.95%。apgar评分异常共136例,发生hie65例,占47.79%。apgar评分异常与总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15.87,p<0.01)。
2.4 综合检测对预警hie的意义 在cst阳性182例中合并有apgar评分异常的共有42例,发生hie35例,占83.33%。与apgar评分单项异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40.58,p<0.01)。与cst单项阳性的共发生hie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68.07,p<0.01)。
3 讨论。
宫内窘迫、产程处理不当、产后窒息是造成hie的主要因素。早期发现胎儿缺氧,及时处理,避免产生严重后果是减少儿童神经系统残疾的关键。hie的论断和治疗均在儿科进行,一旦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脑损害,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在第一时间对胎儿或新生儿做出一个综合性的风险评价,及时采取措施阻断因缺氧造成的脑损伤恶性循环已成为多数产科和儿科工作者的共识。传统的apgar评分和现在普遍应用于临床的产时胎心监护和脐静脉血气分析是发现新生儿缺氧的重要方法。产时胎心监护是指在分娩进程中对胎心基线变化,宫缩强弱及胎儿对宫缩的反应进行监护。临产时,由于子宫收缩,胎心逐渐下降,因羊水减少或早破膜,脐带绕颈等因素使脐带受压胎儿急剧缺氧,胎儿缺氧时,由于低氧血症,导致血压改变和酸中毒,通过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兴奋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使心率发生改变。胎心监护通过不断对胎儿心率变化的监护能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状况[1] 。但是,产时是胎儿活动最频繁、受外部因素影响最多的时候,宫内缺氧时,首先表现是加速心率来代偿缺氧,失代偿后脐血氧分压降低po2 <2.53kpa,体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当胎儿脐静脉血气ph<7.20时,胎儿严重缺氧,脐静脉血气分析可以客观地反应新生儿出生时的缺氧状态[3] 。本文对胎心监护筛查后的阳性率为26.92%,高于平均阳性率,且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但仍有73.18%的假阳性,易误导临床作出正确判断。apgar评分反映了新生儿出生时的客观状态,间接反映了新生儿缺氧的程度。我们在临床中发现apgar评分<7分发生hie的机率很高,但apgar评分在7分以上也有许多新生儿发生hie。单靠ap-gar评分容易漏诊。胎心监护结合apgar评分两项异常发生hie达83.33%。两项综合评估既降低了假阳性率,又减少了漏诊,弥补了单项评估的不足。结合脐静脉血气分析,为临床及早预警hie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程志厚。胎心率及其监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6-19.
[2] 中华医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
[3] 李 力。脐血酸碱和气体分析的采血方法和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和产科杂志,2000,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