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主要经食物和水传播,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度无并发症的腹泻,其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急性剧烈痉挛性腹痛、水样腹泻,进而鲜血样便,血多便少,低烧或不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病原学】
肠出血大肠菌又称产vero细胞毒大肠菌、志贺氏毒源性大肠菌,产志贺氏样毒素,可产生1、2型志贺氏样毒素(vt1 、vt2 )及某些毒性因子,世界上已报导的产志贺氏样毒素大肠菌的血清型有56个,其中o157 :h7 、o111 及o26 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重要病原菌。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h7 感染性腹泻的爆发,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大肠杆菌o157 :h7 是1982年新发现的病原体,不同于其它血清型大肠杆菌,其特征是耐温,在30—42℃生长均好,但最佳生长温度仍为37℃,迟缓发酵山梨醇。山梨醇—麦康基(smac)培养基可作为对o157 :h7筛选培养基。在smac培养基上o157 :h7菌落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
大肠杆菌o157 :h7不含有一般肠毒素之基因密码,用基因探针及动物试验检测均不产生耐热肠毒素(st)、不耐热肠毒素(lt),可产生vt。vt对肾上腺细胞及中国地鼠卵巢(cho)细胞无毒性, 不耐热,98℃15分钟被破坏,有抗原性可被志贺氏i型菌毒素之兔抗血清中和,故又称之为大肠杆菌类志贺氏样毒素。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菌的家畜、家禽(牛、羊、猪、鸡、鸭等),病人及病原携带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经口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奶类、肉类、蔬菜等。污染的酸性食物和饮品危险更大。
2、经水传播 饮用水和游泳池水污染皆可导致发病。荷兰、芬兰等曾报导在湖中游泳而感染的事例。1989年美国密苏里发生饮水污染,造成240人感染,其中32人住院,4人死亡。
3、接触感染 以人与人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老人发病较多,可能与免疫力有关。
(四)流行特征
呈世界性分布,欧、美、亚洲均有散发和流行或爆发的报道。1996年,日本发生爆发流行,暴发点至少14个,发生病人约1万例,其中大坂地区就有6千多例,不仅震惊日本,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自1986年以来,我国亦有病例报道。本病发病高峰以夏秋季为主,常呈食物型爆发流行或散发,人—人传播主要发生在幼托机构和医院。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儿童和老人发病较多,可能与卫生习惯、机体免疫力有关。